切换导航
首页
资讯
投融资
HR科技云图
专栏
出海
AI
下载
5月上海
登录
注册
那年今日【04月30日】
资讯
HR,对于社交媒体,你知道如何根据其生命周期协助工作吗?
【图片来源于:199IT】 目前,社交媒体可谓是红火。对于企业,社交媒体也逐渐出现了它的身影。企业营销,企业内部协作,以及HR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招聘,进行人才库的储备等等,都渐渐离不开社交媒体。 其实,HR们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Facebook,推特,LinkedIn等等进行招聘时,就是对公司形象的一种树立以及营销。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一篇文章《招聘官:行动起来 构建人才网络》,是教我们的HR们如何构建人才网络的。今天,我们就来用一张图片来讲讲社交媒体的生命周期,社交媒体对于HR们到底有何作用呢?我们该如何维护好它呢?
资讯
2014年04月30日
资讯
微软将企业版云存储服务OneDrive空间上调至1TB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4月29日上午消息,微软周一宣布,将把企业版OneDrive的单人存储空间从25GB增加到1TB。这将进一步加剧云存储领域的竞争。 此次扩容计划既适用于单独的企业版OneDrive用户,也适用于捆绑了Office 365的企业版OneDrive用户。单独的企业版OneDrive是免费的Office Online服务中的一个选项,价格为每月5美元。微软目前为第一年的订阅用户提供五折优惠,这一促销将持续到今年9月。 微软还宣布,该公司将第一次把企业版OneDrive与Office 365 ProPlus捆绑,年费为每用户每月12美元。这类用户同样可以获得每用户1TB的存储空间。 企业版OneDrive之前名为SkyDrive Pro,这项服务可以帮助员工存储、分享和同步个人工作文件。这项服务可以捆绑多数版本的Office 365,价格则根据组件和功能的不同有所差异。例如,Office 365小企业版每用户每月费用为5美元,Office 365企业E4版每用户每月为22美元。 企业文件同步和共享市场已经集结了大量竞争对手,包括Box、Dropbox、Accellion、Watchdox和Egnyte等创业公司,以及谷歌、IBM、Ctrix和EMC等大型企业。 这类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化协作系统的关键元素,可以方便同事通过各种设备共同编辑文档和访问文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不仅可以使用原生移动应用,还可以在标准的网络浏览器中调用各种功能。 Dropbox每用户每月的费用为15美元,提供不限量存储空间。Box每用户每月费用为15美元,存储空间为1TB,如果支付35美元则可以享受不限量存储空间。 企业版Google Apps费用为每用户每月5美元,包含30GB的Gmail和Drive存储空间。用户还可以购买更多空间,包括每用户每月89美元享受1TB空间。 作为谷歌提供给个人用户的免费账号的一部分,该公司为每位用户提供15GB的Gmail、Drive和Google+ Photos标准存储空间,每月支付1.99美元或9.99美元可以享受100GB或1TB空间。今年3月降价前,这两项服务的价格分别为每人每月4.99美元和49.99美元。(樵夫)
资讯
2014年04月30日
访谈
村长:跨国公司数字招聘的本地化
【文章来源:村长】 许多跨国公司的数字招聘(digital recruitment)驱动力往往来自总部。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Google+各种国际化社交渠道都被充分尝试。社交招聘作为一个渠道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上周受邀参加一家500强企业的HR年会,我做了一个关于数字招聘(社交招聘)的主题演讲。公司总部也有负责HR Marketing外国同事介绍了全球的数字招聘规划。 我的发言是否有其它作用不知道,但至少帮助中国HR团队达到2个目的: 1) 让来自总部的HR & Business Executives了解到中国社交媒体版图和国际的异同之处 总部负责HR Marketing外国同事因为第一次来中国,也很高兴有这样的交流。表示愿意把我提到的“中国特色”的互联网融入到以后的数字招聘规划中去。给中国团队更多的弹性和操作空间。 2)成功说服公司中国区外籍老大准备安装“微信” 在此之前,他和许多在华的外籍同事一样可能都没意识到微信的强大存在,中国区的HR同事都低头笑了(明年轮到老大发数字红包了)。 通过这次交流,我发现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不仅存在于所谓的落后地区或个人,在跨国公司内也一样严重。由于语言、文化和体制的不同,跨国公司的总部往往没有意识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独特性,进而影响到中国区HR&招聘规划(当然这个现象在其它部门也存在)。 数字招聘(社交招聘)如果不能有效地本地化,必将导致HR团队在招聘策略、目标设定、资源调配和工具选择出现偏差。 为了让本地HR团队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总部进行有效地沟通,使其认识到区别和本地化的重要性是必行的第一步! Catherine和其HR的同事们做的工作非常及时和到位,希望我的发言也能有所帮助!
访谈
2014年04月30日
观点
企业MOOC进行时,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付伟,苏群】 有很多人认定,MOOC下一步将引领企业培训。但也有一些人不看好企业MOOC。当MOOC“跨界”到企业培训领域,是否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力?是否会颠覆传统培训? 前段时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记者苏群找我,就MOOC在企业中的应用等问题做了一些交流,刚才我看到了新一期的杂志,封面专题就是:企业MOOC进行时。系列文章的一篇“你怎么看企业MOOC”里提到我以及另两位企业大学负责人的观点,还专门介绍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的“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项目。这里摘录如下: 企业MOOC你怎么看? 记者 苏群 MOOC热潮,吸引了全球的关注,甚至将引发教育的大变革。那么,MOOC跟企业培训有何关系?企业MOOC是否也将引发企业培训的变革?从去年开始,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一些争论。本刊采访到的一些业内专家也对企业MOOC比较看好,如廖肇弘教授认为,MOOC进入企业培训领域的发展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邱昭良博士表示,MOOC毫无疑问会对企业培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帮助企业人才培训、人才招募、品牌传播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即便如此,两位专家都表示,企业MOOC仍在探索之中,在企业培训领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关于企业MOOC的实践经验,目前仅限于国外少部分企业,在国内,企业MOOC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也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导入了企业MOOC,但是他们是如何运作的?效果如何?对外仍是三缄其口。就此,本刊采访了几位企业培训部门负责人:中兴通信学院副院长屈佳娴、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付伟、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他们对企业MOOC有何看法?是否计划导入MOOC?这些常年身处企业培训第一线的培训者,在MOOC热潮的影响下,谈到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MOOC你怎么看? “不看好。”中兴通信学院副院长屈佳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阐述了自己对企业导入MOOC的观点。 此时,有另外两个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付伟说,“虽然现在MOOC在企业培训里面,我觉得刚刚才起步,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蛮看好的。” 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持相同观点,他说,“MOOC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工具,我比较看好。” 企业MOOC被视为企业培训发展趋势所在,但是由于是一种新模式,自然就形成了拥护与反对的两派。 屈佳娴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不看好企业MOOC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MOOC创造者,企业是追求功利的,无法像大学一样做巨额的投入去开发MOOC。另一方面,成人学习是功利性的,实用的才去学,而MOOC无法做到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定制课程,内容上无法做到吸引人。 “对广大的以前上不了某个课程的学员来说,MOOC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从教育到培训,它本质是相通的,如果说能够有一个好的教育产品、教育模式引入到我们的企业内部,我相信它也会对我们的员工学员起到很大的帮助。”付伟认为,MOOC能为银联的培训起到更多帮助。 田俊国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MOOC的价值,他认为,互联网最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方便地整合全球的资源为全球的消费者服务,MOOC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毫无疑问,对学习者来讲,MOOC使人们可学习的资源更丰富,连全球顶级的教育资源也能触手可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聆听全球顶级大师的教诲,学习方式也更灵活方便。 是主餐还是小吃? 在国外已有企业通过开设MOOC课程,取得了不错的培训效果的成功案例。并且,在降低培训开支、扩大影响力等方面也有非常值得探讨的空间。但是,对于MOOC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定位? 对此,田俊国发表了看法,“在我看来,MOOC只能为用,不足为体,如果真到融入到企业培训中,可以作为营养丰富的补充小吃,还不足以替代正餐。”虽然田俊国认同MOOC的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MOOC仍有许多不足,企业培训者必须更理性地去看待和运用它。 田俊国上述的结论是源于对学习本质的认知,他认为,MOOC在人的学习中能扮演的角色还要从学习的本质说起。学习能促进人的心理结构产生持久变化,而使人的心智模式产生持久变化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改变是需要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共同促成的,互联网再发展也不能替代人们面对面情感交流的基本诉求,网络课程再生动、再有道理,在引导受众采取行动上仍然显得力量不够。所以,一个人心智模式的彻底改变,需要面对面的建构、手把手的体验、心对心的情感交流。显然,仅仅MOOC是不足以促成人的变化的。所以说,在人的心智模式变化过程中,MOOC只能为用,不足为体。 因此,田俊国认为那些照本宣科式的面授大可完全被MOOC替代,但互动式的、建构式的面授永远不可能被MOOC所替代。他主张在课堂上或培训中,老师或培训师可以采用选择跟授课主题相关的MOOC课件作为授课素材的教学方式,或者把MOOC完全镶嵌到面授课堂中去,组织学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甚至可以促成学员形成行动计划。此外,他认为MOOC必然会促进传统的培训课堂加速转型。 “MOOC将在企业培训中扮演辅助的角色”,屈佳娴跟田俊国的观点相仿,她从企业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补充了她的观点,她说,“因为企业培训的源头来源于任职资格的要求,各个岗位所涉及的工作该怎么做,属于实用性的、实践性的内容。除此之外,普及性的、大众性的、知识类的内容可以MOOC的形式来补充。” 不看好并不等于否定。虽然屈佳娴不看好企业MOOC,但是认为它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中兴通信学院把它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加以有效利用,引入相关MOOC课程,作为职业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培育和精神追求的辅助手段。 不过,关于企业MOOC是正餐还是小吃的命题,还得看个人怎么去定义。如果从在线教育,或者E-Learning与传统面授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定义企业MOOC,那么它只能说是在线教育的一种组织方式和形式。 付伟则认为,“如果企业的培训越来越走向混合式,线上和线下的结合,MOOC能够作为一种线上培训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线下相结合的话,我觉得很难分它是主食还是零食,是主餐还是小吃。若我们始终认为企业MOOC对整个在线教育都只是一个补充的话,那我觉得MOOC肯定逃不出点心或者是奶酪的作用,而不能成为主食。” 他觉得对企业MOOC的概念定义主要是学术界的事,对于企业来说,概念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效。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把学习项目包装成为MOOC,只要能够把MOOC中的一些有用的理念运用到E-Learning项目中,更加重视教学设计、项目运营和用户体验,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式MOOC之路。 目前国内的企业MOOC可以说仅仅处在起步阶段,既没有鲜明的案例可供参考,也没有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指点迷津,有太多的未知地带需要探索。即便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在前景还不甚明朗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做到正餐不落,小吃不停。 为企业培训带来新思考 追溯MOOC在教育界发展的足迹,它推出不久,就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股“MOOC潮”的推波助澜之下,MOOC与企业产生了碰撞,擦出新的花火,包括雅虎、美国银行、JLT等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在积极探索MOOC,在多方面验证了MOOC价值,这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希望之光。 曾有人指出,MOOC将成为未来企业学习的新模式,MOOC在多数人眼中的新,指的是它让以前没有上网的那些课程,变成大众能够便捷获取的资源,比如哈佛的公开课,它使遍布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能够跟世界最顶尖的老师直接交互,这是MOOC引来大众欢呼之处。 “但是我觉得MOOC的新并不在于这一点,我们并没有把MOOC当做一个特别新的模式看待,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银联培训中心对传统的线上的培训项目进行重新设计,我觉得这是比较能够体现出它的优势的‘新’之所在。”付伟认为,形势的变化永远在不断的创新。 事实上,银联培训中心已经运用MOOC的思路和理念,在现有的平台上促成了几个项目的改造,这些项目取得了远远超越以往的成绩,为企业的培训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设计感得到增强。二是强调体验感。三是更加有体系。与此同时,MOOC从另一层面也促进了培训师或老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转变。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导入MOOC?屈佳娴认为,“作为行业龙头的大企业,可以引入MOOC,投入比较多的资源进行开发,在使自身员工受惠的同时,建立成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惠及整个行业,同时也奠定和固化自身在行业的品牌和影响力。” MOOC可让企业多方受益 今年二月份,田俊国发了一条微博:MOOC顶多是一流大学的招牌广告,替代不了面授。面授的意义全在于互动、在于集体建构。 “所有游戏只有双赢才能继续下去。MOOC的开发机构和授课大师也从中收获颇丰,借助神奇的互联网,大师们的知名度更高,让大师所在的学校知名度更高。相比较而言,MOOC对机构和授课大师的广告价值更大!”结合微博上的内容,田俊国更加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的确,MOOC不仅提升了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开设课程的大学教授的知名度也水涨船高。但是,MOOC网站越来越多,注册人数井喷式的增长,恰恰说明社会对免费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吴(AndrewNg)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Coursera的注册用户中,主要群体是处在20岁~40岁之间已经本科毕业的在职人员,其中多数是中国人。包括国内的果壳网MOOC学院、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上的顶尖学府开设的课程,学员人数也不断被刷新。这意味着现在有很多的中国人在关注MOOC,并利用MOOC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服务。 实际上,国外的求职者在简历中加入MOOC课程学习经历的求职者不在少数,不少人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企业也因此招聘到了更满意的人才。而MOOC让企业在多方面受益在国外已经得到证明,传达给中国企业的信息是,善用MOOC,企业可获得很大的益处。因为MOOC不只是培训,它还在包括人才招募、扩大影响力、企业品牌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当然,想要达到何种效果,取决于企业的态度。 案例: ■企业MOOC国内应用案例 : 中国银联培训中心“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项目 为帮助员工进一步全面掌握银行卡产业知识,提升工作绩效,银联培训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中国金融培训中心联合开展了面向银联员工的“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培训。此次认证采用“E-Learning在线学习+主观题作业+在线考试”模式进行,学习阵地为“银联网络学院”。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共同颁发的“银行卡专业认证”证书。 第一期认证培训预计招生100人,由于此次报名人数远超预期,最后筛选出学员300人名学员。面对这么多有着高期望值的学员,项目负责人朱蕾和褚康虽然,对于电子课程的内容和交互性有是绝对有的信心的,供应商时代光华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上也投入非常多的精力。高兴之余,又但有这两个问题让他们有难题摆在眼前犯愁了:五门电子电子课程长达5个多学时,怎样避免学员无法坚持到最后、所剩又寥寥无几的情况发生?如何让学员既能摆脱传统的在线学习的枯燥,又能有激情洋溢地完成三大认证任务? 思考良久,他我们想到了“团队学习+个人学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MOOC模式。 首先是制定认证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为三部分,完成在线电子课程的学习,完成主观题作业,完成在线客观题考试。最终主观题作业和客观题考试的的分数总和达到80分,就能通过认证。其中主观题作业分为五道,分数是由多个公司的业务专家来进行评定,并最终取决于学员所在团队的整体成绩。 接下来创建学习团队。将300名学员分成三个班,每个班100人。每班再把这100人拆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10人。班长和组长由学员毛遂自荐,负责组织学员学习和讨论、,督促学员按时提交作业、,组织作业批改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班分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公司前中后台不同部门的员工混搭在一起。每个组员需完成一篇特定主题的主观题作业,并将其分数将会统计入该小组的总分,最终每个班级的10十个小组以总分高低进行排名,并根据排名得到该组组员的主观题分数。 这样的考评方式让组员学员们都很紧张,因为只有每个小组的绝大部分组员的主观题作业分数高,整个小组的总分和排名才会上去,组员最终考核认证的主观题作业分数才会高。班长和组长更是卯足了劲督促组员登录“银联网络学院”认真学习电子课程,将业务知识学精学透,学习进度必须100%符合要求认真学习。组长们更是利用社交工具,比如建立微信群,组织组员开展展开对五道主观题的讨论。有些组长更是热心地邀请来业务专家在微信群里对学员进行辅导,讲解业务知识和答题要点等。这类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学习,将原本只有线下竞赛才有的火热场面重现在导向了线上学习。 在正向引导了“团队学习”后,又该怎样另外,为保证“个人学习”的激情呢?学员不可能一直开着网络学院的页面学习课程,而且课程信息量一旦很大,学员很可能就不再坚持。,项目负责人我们想到了微信+“微课程”的方式。他我们将五门电子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整理出来,放到微信订阅号“银联培训中心”开发的专栏“微网站”中的“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里面,并将模拟题库导入到微信,模拟题库还是动态更新的。这样学员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知识点,参加模拟答题了。 历时一个多月,除一1名学员因工作原因中途退出外,最终其余299名学员都参加了在线客观题考试,完成率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期网络学习的完成率。最后有289名学员通过认证,获得认证证书。其中另外30名学员学习成绩优异,被特授予优秀学员荣誉称号;10位担任班级管理者的学员因所在集体整体学习情况优异分别获得了优秀班长和优秀组长荣誉称号。这些创造历史记录的成绩,直接导致了第二期认证培训班有1000多名员工争先报名,达到了银联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除了该认证项目,银联培训中心运用MOOC的思路和理念,在现有的平台上促成了几个项目的改造,这些项目取得了远远超越以往的成绩,为企业的培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设计感得到增强。一是课程的设计感得到增强。课程的设计或者说课程的开发,是企业培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难点。以前他们的银联培训中心大部分的课程以视频为主,但是在教学活动方面缺乏设计感,而MOOC为他们带来这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变化。二是强调体验感。MOOC比较强调交互以及体验,即是关注用户的体验和感受,比如说视频的长短大小,文章的质量,用户在回答问题交互过程中的,可能需要的一个频次,讲师或者说教学辅助人员对培训学员的支持等等,这些都是MOOC相对于传统的线上教育所带来的不同。三是更加有体系。当MOOC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持续提供一个服务的时候,它可能慢慢会形成一套体系,因为它有认证,这给银联培训中心带来了一些启发,他们最近准备做的课程都是有初级中级高级,这样学员一门门课学下来,可能慢慢会产生这种体系感。 与此同时,MOOC从另一层面也促进了培训师或老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转变。通常,MOOC初学者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网上的MOOC课件浩瀚如海,没有人能够穷尽,甚至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MOOC课件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况且,MOOC课程大多是是点状的,一个课件讲一个小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如田俊国所说,面授老师可以担任营养搭配师的角色,根据授课主题进行MOOC整合,把MOOC课件作为资源,有效整合进某一主题。 (想参加这个学习活动请进入网址:http://card.pbcft.com 进行报名)
观点
2014年04月30日
资讯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三):东软
【文章来源:张月强】 IT行业中,外企中最会做中国人生意的当属IBM,内资企业中最会做中国人生意的当属东软。 起家于教育部大学东北分校,又有早些年的阿尔派远亲,与各地政府大手笔投入合建软件园、合作医疗平台,背靠高校资源四处开花建设软件学院……这一系列目不暇接的动作,相比于用友和金蝶的张扬,却经常被人忽视,以至于再次诠释了老祖宗“闷声发大财”的优良传统,年底清账,一不小心又远超“亚太本土最大”那位好几倍。 洋出身,土家底 东软的e-HR名叫“慧鼎”,一个很奇怪、很容易让人遗忘、也很容易让人念错的名字。不同于国内的大多数厂商,东软e-HR有个很洋气的名字“TalentBase”。取这个名字跟翰威特的合作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提到东软,背后有个翰威特不得不提。翰威特是当初东软集团内部HR管理咨询服务商,为东软集团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在此应用架构基础上,东软完成了早期的系统开发和建设,并推向市场。单凭这点,东软作为后来者能够快速站稳脚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东软与翰威特的合作,据传有排他性约束和利益共同体协议,早期经常以共同面对客户出现,翰威特的外资和咨询背景、东软的务实和技术功底,着实让不少客户意乱情迷。后期与翰威特的合作有所减弱,但是尝到了甜头的东软并没有停止与第三方“中介”联手的脚步,转头与大易走的越来越近,并且切实享受到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大批量客户的收益。用友在2009年曾尝试拆散翰威特与东软的合作,但对外企生态圈子的不了解以及东软排他性协议的约束,到最后只留下些无关痛痒的PPT而已。 客观分析,东软虽有“挟洋自重”之嫌,但是东软的打法却是“洋枪土炮”齐上阵,通过丰富的资本运作手段、强大的政府关系资源和噱头丰富的“战略合作”,迅速占领了高端市场,尤其是军工、烟草、金融、医药等行业。特别是军工和烟草领域,成为支撑东软盈利的重要宝矿。 项目化还是产品化的艰难选择 东软e-HR在大项目上攻城拔寨的同时,也受限于糟糕的技术平台和产品稳定性,迟迟不能上线交付,薪酬无法准确计算等被动因素,导致大多项目仅仅在集团总部层面勉强使用起来,以至于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不少客户的下属机构实在等不及了,转而选择其他软件。到最后,东软成了得势不得分那位了。 同时,用友金蝶等竞争对手虽然在大项目上鲜有建树,但是在快速交付的中等规模项目上屡有斩获且利润颇丰,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攀升。这点让东软煞是眼红,须知,东软项目化的交付,一方面拖累了资源,一方面也让项目走向失控,很难形成规模化交付和持续化发展。 东软尝试从奇正、用友、宏景世纪等厂商引入人才推动产品化发展,也把富有明显研发特色的彭成宝换掉代之以营销出身的祖凌宇,试图摸索产品化之路。但东软传统的项目思维、中层骨干的项目化交付桎梏、销售模式注定了走产品化之路对于东软来说是水中捞月的事情。到最后面对客户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扑上大量资源和人才,赢得了客户的苦劳认可,却输了丰厚的利润和功劳的肯定。 但是,产品化和行业化之路是必然选择,东软引入的这些专职的e-HR销售精英、市场经理虽然随着销售总监赵晓光的离开也陆续选择了离开,但是还是留下了不少可以继续发扬的思维冲击。 未来在哪里? 东软不缺平台和方向,前有刘积仁老师的战略方向,中有各大行业事业部或专业子公司如狼似虎的冲击,后有各大区的销售覆盖,东软想做些事情会非常容易。与各园区政府的云计算合作,能够提供东软赖以壮大的现金流和品牌形象;与各高校和地方的软件园项目合作,不仅仅跑马圈地,还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重要的是东软的e-HR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整合东软集团内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将小富即安的一个小团队,壮大为集团内部一个利润增长点? 同时,各厂商都在“云”,东软的云是否能够与这些云有效嫁接,现有客户的包袱和未发掘矿藏能否合理化解,都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注:本系列只讨论e-HR,因此本文不涉及东软档案管理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等其软件事业部需要经营的产品。
资讯
2014年04月30日
资讯
企业社交媒体管理软件Sprinklr获得4000万美元D轮融资
【文章来源:36氪】 为企业的各个社交媒体提供分析和管理服务的公司Sprinkr今天获得 4000 万美元的 D 轮融资,由 Iconiq Capital 领投,Battery Ventures 和 Intel Capital 参投。 Sprinklr 为企业提供其社交媒体的跨平台管理和图表分析等服务,它的顾客包括微软和维珍美国等。 在美国,提供跨平台社交媒体管理服务的还有 Spredfast、SocialFlow、Lithium。 Sprinklr 的 CEO Ragy Thomas 认为 Sprinklr 的优势在于其能够管理的社交媒体的多样性,比如 Sprinklr 支持对人公共主页的管理和分析,他认为人人在中国的影响力如同 Facebook 在美国的影响力。 Sprinklr 目前有 300 名员工,Thomas 表示会将融资用在继续增加员工规模和底层技术的加强,并希望能在 2015 年上半年上市。
资讯
2014年04月30日
资讯
[独家】微信领英名片更新,新老版本大PK
相信HR们跟很多人都一样,手机上最常用的app就是微信,除了聊天还会经常看朋友圈。同样是一个社交网络的渠道,Linkedin也是HR们工作最常用到的。但它适合较弱的人际关系。自从微信引入linkedin名片功能后,我们网站也给大家报道过一遍文章《【HR秘籍】如何在微信上展示自己的Linkedin链接》,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多少人已经在用这个功能了呢? 近日,小编发现,微信上的linkedin名片展示有所改动。在于小编看来,这样的改动似乎更简洁,但同时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对方更多的信息资料。 如何查看您的微信好友的linkedin名片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您在通讯录中找到您想要查看的好友,点击头像,就会出现这个画面(图1): (图1) 看到linkedin了么,这时您点击进去,就会出现我们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领英名片更新后的版本(图2) ( 图2) 接下去就是我们今天着重要提的。与以往的界面相比,不难看出,微信的linkedin名片夹已经有所更新和改动了。 (以往微信linkedin名片展示界面) 看出对比了么?新的界面更简洁,且更详细。在新的界面上,我们不仅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对方的简要介绍,并且还能看到其所在的公司,以及在职时间,职位等等。这在老版本上是看不到的。在老版本上,第一眼映入眼帘的,都是对方的自我介绍。这样比较下来,在信息全面度方面,新版本似乎是更胜一筹了。 尤其对于我们的HR们来说,在微信领英名片上第一时间获取的资料就更详细了。 但是,新版本对于自我介绍方面没有老版本的全面。尤其是,有些linkedin的主人没有填写目前其所在的公司,职位等情况的话,在界面上就显得特别的单调。如图: 另外,在新版本的界面上,有很明显的两个链接,分别是“加入领英”和“查看完整档案”。而老版本分得并没有那么仔细(图4),但是若要查看对方完整档案,“加入领英”却都是两个版本都有的必要前提。 (图4) HRTECHCHINA实习编辑:於丹
资讯
2014年04月30日
硅谷
前PayPal高管推出Redesign Mobile,帮自由职业者寻找工作
自去年夏天,Rakesh Agrawal 出人意料地高调离开PayPal,而后致力于开发一个新平台,用来帮助那些像律师、会计等专业型的自由职业者找到工作。 Redesign Mobile就相当于专业人士的TaskRabbit,在其主页上会发布一系列由专业人士写的文章来介绍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可以支付一定的咨询费用来和专业人士取得联系,协商工作内容。如果交易成功,Redesign Mobile会从中抽取提成,不过并不会从自由职业者的工资中抽取费用。 Agrawal在采访中说到:“我认为工作的性质正在改变,然后现在很多工作仍然是依附于工业时代。”该项目旨在雇佣那些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在全国用远程方式办公且并非全天工作的人。 事实上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尤其还并非本地的工作是很困难的。Redesign Mobile就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 问道需要多少家公司注册到这个平台,Agrawal表示他仍在市场评估中。 此外,还有一些平台已经有了类似的功能。像Elance, 企业可以发布招工信息,自由职业者可以申请职位。不过Redesign Mobile剑走偏锋:公司和个人都可以详细考察专业人员招聘,然后进行协商。 Redesign Mobile已经向天使投资人募集到一笔资金,数目仍未公开,其中包括Kashyap Deorah,Julie Gupta(前AOL总裁),还有Ravi Narasimhan(曾在Twitter任职)。 (via VB,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硅谷
2015年04月30日
硅谷
传Salesforce在进行收购谈判,买家是Oracle还是微软?
来源:极客头条 作者:刘江主编 Bloomberg爆料说,云计算巨头Salesforce已经找了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收购谈判,但买家并未确定。公司的股票因此大涨超过10%(最高17%),市值一度超过500亿美元。 类似的传闻印象中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此次确实,将是软件和云计算历史上最大的收购。Salesforce虽然更多地被业界视为一家CRM公司(他们的股票代号就是CRM),但16年来它已经扩展到很长的产品线,包括营销、社交、客服、数据分析等SaaS服务,还有PaaS(Force.com和Heroku)。2014年营收50.13亿美元,同比增长32%,但尚未盈利。员工16000人。 最可能的买家当然是Oracle,Salesforce本来就是云时代的小Oracle,不仅公司创始人Benioff自己和高管团队很多成员出自Oracle,而且Larry Ellison也是Salesforce的最初投资人。虽然Benioff与Ellison好像这些年表面上总有些恩恩怨怨,但其实两人关系很亲,高管中不少人也都是在Oracle心生怨气过来的(比如公司的总裁兼副董事长Keith Block是被Oracle开除后加盟),但这种紧密关系却是天生的,文化上也相近。另外,Oracle也是少数掏得起钱的公司,他们有137亿美元现金。 业界评论方面,SugarCRM的CEO Larry Augustin指出,收购不会令业界惊奇,唯一的问题是,Oracle已经有三款CRM产品了,加上Salesforce就是第四款,怎么整合?我的看法是,其实不仅CRM,其他产品线这种问题也存在。但总体上,两家还是有很强的互补性。道理很简单,对于马化腾而言,虽然有QQ,但如果有收购微信(假设微信是张小龙从腾讯出去创业开发的)的机会,他会放弃吗? VentureBeat的Andrew Jones则认为,Oracle或者其他公司收购Salesforce可能是看中了他们的市场营销云,这方面比CRM竞争少。 Business Insider列出的其他比较可能的买家包括: 手握近千亿美元现金而且越来越强调企业业务的微软,双方的合作已经非常多,而且Benioff不久前还在Build大会现场Twitter发声。这个听上去也靠谱。 Google,644亿美元现金,企业业务薄弱,但增长比较快。这个可能性其实不大,除非Google战略上真正把企业作为广告之外的另一条腿。 IBM(88亿美元现金)、SAP(50亿美元)还有其他媒体提到的HP,感觉都是想买但力不从心的主儿。
硅谷
2015年04月30日
硅谷
微软预计 2018 财年其企业云服务业务营收将达到 200 亿美元
微软今天在 Build 开发者大会上宣布,该公司企业云(commercial cloud)服务在其 2018 财年的营收将达到 200 亿美元。这意味着, 微软企业云服务在其 2018 财年的每个季度的营收将达到 50 亿美元左右。这项业务包括 Azure 云服务、Office 365 商用服务等。 微软企业云服务当前的年营收在 63 亿美元左右 ,而且第一季度收入比前一个季度增长了 8 亿美元,而微软 2018 财年距离现在还有 9 个季度的时间,也就是说,微软预计其企业云业务在未来几年内的收入会以每个季度超过 10 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前速度。 因此,微软预计企业云服务会很快成为本公司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微软 今年第一季度 的总营收为 217 亿美元。 作为一家公司,微软正在努力将 Windows 和 Office 免费用户转化为 Windows 和 Office 付费用户。消费者版本 Office 365 的收入增长十分迅速,第一季度新增付费用户数量环比增长 35%。目前,消费者版本 Office 365 付费用户总数已达到 1250 万,对微软的经常性收入贡献巨大。 所以,微软的确正在向云服务转型,而该公司刚刚不过是在告诉投资者,这项业务的增长速度有多快。如果旗下企业云服务在 2018 财年的营收没有达到 200 亿美元的预期目标,外界要么会认为微软对企业云服务的发展吹嘘过度,要么会广泛质疑微软的战略。 来源:techcrunch.cn
硅谷
2015年04月30日
1
2
3
4
》
最近文章
【旧金山】员工管理创新平台TeamOhana获得7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2025年04月30日
【收藏】AI赋能招聘(AI-Enabled Talent Acquisition):未来招聘体系的重塑(附图)
2025年04月30日
【财报】科锐国际2024年营收117.88亿元同比增20.55%,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2.42%,毛利率下降0.95个百分点
2025年04月28日
【美国】人工智能反诈骗服务商Scamnetic获得1300万美元A轮融资
2025年04月28日
Josh Bersin最新观点:人力资源行业将终结吗?以某种奇特的方式,答案是肯定的
2025年04月27日
微软重磅发布People Skills与Skills Agent:打造嵌入工作流的AI技能图谱,引领HR科技新纪元
2025年04月25日
埃森哲收购TalentSprint 以增强 LearnVantage 的培训能力
2025年04月24日
【立即报名】5月21日上海站薪酬管理2025年度峰会,薪潮澎湃,领航未来HR新航向,马上报名!
2025年04月24日
全球金融科技平台 Intuit 收购人力资源平台 GoCo,打造中小企业一体化人力资本管理解决方案
2025年04月24日
【美国】AI人才智能平台 HelloSky 完成 5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年经常性收入突破 100 万美元,扩展高管团队
2025年04月24日
热门文章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加入我们
|
2022新版员工体验旅程图
|
ChatGPT与HR
|
2024年HRTech活动计划
|
HR出海频道
|
HR云图
|
资料下载
|
员工体验研究院
|
北美华人人力资源协会
|
马上加入出海俱乐部
|
2024版员工体验旅程图
|
2024HR机构优秀品牌发展计划
|
推动HR工作中实践负责任AI的倡议书
|
NACSHR
|
出海北美第一站
|
HR上市公司财报
Email:
hi@hrtechchina.com
Copyright © 2025 HRTech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 08005049号-4.
×
登录
用户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